关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1]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教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要实现2035年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各项目标,笔者认为,需要特别重视三个现代化,一是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二是教育投入保障体系的现代化;三是教育管理与办学制度的现代化。
 
教育理念的现代化
 
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资料,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9万所,比上年增加了5128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6亿人,比上年增加了535.97万人。全国各级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毛入学率81.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5%,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1%,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2]
 
这组数据表明,我国教育已经全面进入普及时代,包括高等教育,在2019年,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在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之后,社会更关注的就是教育质量问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的也是我国教育的质量发展,如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等等。
 
而要做到在全面普及之上的质量提升,即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要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用新的理念引领教育发展。以笔者之见,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核心是个性化教育。只有推进个性化教育,才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优质均衡;才能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做到普通高中和中职协调发展;也才能提升高等教育的竞争力。
 
个性化教育是相对于之前所有学校采取相同的办学模式、对学生提出一刀切的要求而言的。由于所有学校采取一个模式培养学生,因而存在千校一面的问题,在这种办学模式之下,学校办学缺乏特色。办学的质量与学校获得的资源密切相关,而当前学校获得的资源的情况是不均匀的。在义务教育阶段,虽然《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设置重点校、重点班,但我国一些地方仍旧有重点校、重点班;在高中阶段,有示范高中、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进入新世纪后,还培育出超级高中;在高等教育阶段,高校被分为三六九等,包括“双一流”“985”“211”“一本”“二本”“三本”等等。
 
这显然会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障碍。目前,在推进义务教育教育均衡时,很多人担心义务教育会由此变得平庸,把优质学校给“消灭”掉。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均衡是指学校获得的办学资源应该一致,在办学资源均衡基础上要实现优质,就必须在每所中小学推进个性化办学,关注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时,由于高中阶段学校包括普高和中职学校,中职学校被视为低人一等,不少学生不愿意上中职。近年来,中职招生有逐渐萎缩的趋势,要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清理歧视职业教育的政策,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并让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可是当前还存在较为严重的高考升学焦虑,主要原因是高等学校被分为三六九等,大家都想进最好的大学,但最好的大学永远只有5%~10%,如果再把最好的范围缩小,那就只有1%。在这种将学校分等级的教育观念影响下,我国高等学校的整体竞争能力将难以得到提高,因此,要消除高等学校的身份差别,给每个学校平等的竞争空间和办学自主权。
 
概而言之,给每个学生适合的个性化教育,是我国教育进入新的发展历史阶段后,应该在全社会形成的新的教育观。只有形成个性化教育观,才能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到的“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另外,形成个性化教育理念,也可厘清当前社会对教育的认识,比如,在我国过去三十年间一直存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一提素质教育,很多人认为就是快乐教育,就不要考试、不要作业,这自然遭到家长的质疑和反对,加之教育评价体系用分数评价学生,因此,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却踏踏实实。消除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就需要形成个性化教育理念。个性化教育,是给学生适合的教育,以及适合的教育评价。
 
教育投入保障体系的现代化
 
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各项战略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到,要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体制。健全保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1]
 
教育投入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毋庸讳言,我国曾存在比较长时间的教育投入欠债问题,我国在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应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但这一投入目标,直到2012年才实现,2012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首次超过4%,达4.28%。[3]由于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我国教育的普及发展受到很大影响,2010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只有56.6%,义务教育严重不均衡。在2012年到2017年6年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一直保持在4%以上,这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实现义务教育县域内均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推进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进入普及化,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要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各项战略目标,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这是底线要求。如果这一底线要求都达不到,那是很难实现各类教育高质量普及的目标的。事实上,即便达到4%这一比例,这一教育投入水平也不高,从全世界范围看,欠发达国家平均为4.1%,发达国家平均为5.1%,世界平均水平为4.9%。我国要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现代化目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应持续提高,达到4.5%或者5%。[4]
 
与此同时,我国还要改革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目前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现代化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我国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部分,现在已经通过省级财政统筹,以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基本实现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但是,占义务教育经费“大头”的教师薪酬待遇,依旧以县级财政为主保障。这种保障机制,直接导致各县的义务教育投入力度不同,教师的工资待遇标准也不同,是拖欠教师工资事件频频发生,以及义务教育存在地区、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要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就必须改革这一经费保障机制,强化省级财政对基础教育经费的统筹,并加大中央财政对不发达地区、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到2018年,我国有乡村教师290多万人,其中中小学近250万人,幼儿园42万多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近170万人,占58.3%。[5]可以说,我国各级政府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不能忽视的现实是我国乡村教师存在较为严重的流失问题,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乡村教师数为330万。而之所以“留不住”乡村教师,就因乡村教师待遇低,或者各地的教师待遇有较大的差距,于是“人往高处走”。这就要求改革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到,要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包括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这都需要改革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供支撑。之前以县级财政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与实现义务教育县域内均衡是匹配的,而要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如实现省域内的均衡,缩小省域范围内各县市基础教育发展的差距,就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也是如此,以县级财政为主保障基础教育经费,流入地就面临教育经费支出增多的问题,生均公用经费因省级财政统筹可以随学籍流动,拨付给流入地,但教师待遇这部分,则因为由县级财政保障,很难跨县流动,因此,要给随迁子女同城求学保障,在教育经费方面就需要强化省级财政统筹。
 
教育管理与办学制度的现代化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到的战略目标之一,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措施,要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质量,必须推进教育管理改革和办学制度改革。首先,在教育管理方面,要明确界定政府部门的权责,提高依法治教的能力与水平。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相当部分是没有严格依法治教。比如,义务教育阶段不少地方还有重点校、重点班,而《义务教育法》是明确禁止设立重点校、重点班的,这就是没有依法治教;再比如,近年来,我国各地出现了超级高中,而这些超级高中可以跨地区违规扩大规模招生,其背后是地方政府的默许、纵容;再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我国很多基础教育学校将非中高考核心科目的教育边缘化,不重视对学生的德育、体育、劳动教育和艺术教育,这也是教育法律法规不允许的,可没有学校被问责。
 
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整体教育的规范有序,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责任,要依法监管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依法规范办学。做到这一点,需要政府部门有新的现代化教育政绩观,不能把升学率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政绩。如果地方政府追求升学率,就会在配置教育资源时,将更多教育资源配置给能出升学率的学校,关注少数拔尖学生,由此忽视给每个受教育者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也就会继续把教育、学校继续分不同等级、层次。这会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渐行渐远。
 
其次,要持续推进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从《纲要》颁布到现在的8年间,我国学校已经初步建立起现代学校制度,但是,距离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包括在中小学建立能独立发挥作用的家长委员会,增进家校互信;在大学里建立能进行教育与学术管理、决策的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真正实现行政权、教育权、学术权分离,等等。
 
教育现代化,最终要落到每所学校办学的现代化,因此,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既是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抓手。这将是我国所有学校在实现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只有全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才会形成教育家办学的氛围,促进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品质,满足每个受教育者接受“好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 2019-02-23) .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2] 陈梦谣.教育部发布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EB/OL]. 新华网(, 2019-02-2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6522016146268277&wfr=spider&for=pc.
[3] 宗河.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为4.28%[N].中国教育报,2013-12-23(01).
[4] 熊丙奇.完善教育投入支撑体制[EB/OL].环球网,(2019-02-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6390790920016963&wfr=spider&for=pc.
[5] 廖瑾.教育部:目前我国乡村教师逾290万人,40岁以下占近六成 [EB/OL]. 澎湃新闻,(2019-02-26). http://news.sina.com.cn/o/2019 -02 -26/doc -ihsxncvf7931774.shtml.
 
 
来源:《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关于我们| 走进吉云| 联系我们| 诚聘英才| 荣誉展示
吉云教育科技集团 Copyright © 2013-2021 版权所有 浙ICP备13003036号-7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10429

浙公网安备 33020902000020号

吉云教育
宁波成人高考
宁波会计培训